内江市十大旅游景点:
1、黄鹤湖水利风景区
黄鹤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黄鹤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内江市,依托黄河镇水库而建,景区面积12.4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黄河镇水库始建于1960年,总库容145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近年来,景区管理单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与山水景观、美丽乡村相融合的优势,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水利枢纽整治工程等措施,打造集库区、沼泽、湿地、河流等多种类型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景区已建成安泰山庄、特色农家乐、花卉苗木观光基地、农业休闲产业园等休闲项目,还设置了游客接待中心、主题酒店、游船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
2、乐贤半岛旅游区
乐贤半岛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塔凌空,三元胜景无双地;汉安耀彩,十里甜城第一峰。七百公里诗画长卷,两千岁月文史传奇,在沱江之畔,甜城腹地,乐贤半岛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成为川南地区一张历史、生态、地域、娱乐的名片。景区核心区域2.2平方公里,是集游览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乐贤半岛旅游区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距城区约两公里,西距成都172公里,东距重庆169公里,紧邻高铁三元站,距成都半小时旅游圈,旅游区核心区域2.2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心一轴四区”——以游客中心为起点,沿三元山脉展开的巴蜀古驿道“乐山”为轴线,串联周边文化观光体验区、精品动植物观光区、主题游乐体验区、滨江湿地休闲区。主要景点有塔山特色小镇、三元塔、大千欢乐世界主题游乐园、乐贤半岛沱江右岸文化生态带等。
三元塔始建唐,明末倒毁,清嘉庆年间重建三元塔,有其连中三元之意,是内江千年文峰标志建筑。三元塔为大型青砖砌成,塔身为八面体,塔基为正方形石座,底层正面开圆形石拱门,其余每层皆开亮窗,塔内有140级石梯旋转而上可至顶层。三元塔塔身全用石灰粉刷,酷似白玉砌成一般,数十里外可见雄姿丰采。
印象甜城展览馆是一个文化游览景点,也是我区倾力打造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展览馆布展面积1000平方米,由序厅、历史篇、发展篇三大板块组成,以时间为脉络,讲述内江市市中区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展现了市中区的历史文化、书画文化、糖文化、美食文化及近年来飞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塔山公园,是传承城市传统文化、连接新旧城区、重塑山水格局的自然景观轴带和城市绿肺。
塔山风情小镇从川南的民俗文化和古代建筑中汲取设计元素,利用民俗文化、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作坊、古建筑群落,创作出富有浓郁内江文化色彩的建筑群落,其包括特色节庆活动、民间手工艺制作、传统手工作坊体验、商业街、美食文化等,充分展示了独特的“甜城文韵”,是集文化、娱乐、商业、购物、美食、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式商业街区。
大千亭是景区制高点之一,在这里登高可望江城美景,凭山可览葱林秘境。大千亭是纪念著名书画家张大千所建。张大千,四川内江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又被称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他的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大千欢乐世界主题乐园位于乐贤镇,占地约400亩,是由贵阳鑫晋游乐有限公司在城南新区投资建设的大型游乐公园,定位为“川南最大规模、最具特色游乐园”。该项目将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建成88米高摩天轮、六环过山车、50米高太空梭、国内最大规模恐怖城等总数量35个以上游乐设施及表演场所、园林绿化景观、雕刻雕塑等,是集“儿童娱乐、亲子互动、刺激体验”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园。
3、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
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范长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出生于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1991年,为弘扬长江精神,中宣部专门设立了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2006年8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批准,同意修复范长江故居并作纪念馆。
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以范长江故居和赵家坝新农村综合体为核心,覆盖周边1.5平方公里,是集“长江文化博览、故居田园风光、果蔬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距内江城区12公里、距成渝高铁内江北站8公里,S426旅游专线实现了城区10分钟直达园区,旅游交通十分便捷。
俯瞰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地形宽阔、迂回起伏,小青龙河穿流而过。旅游园区以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作为核心理念,重点突出长江新闻文化、川南民俗文化、农耕田园文化,旅游游憩价值极高。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从空中俯瞰其外形,如一张半卷的报纸,墙面选用砂岩材料,墙外种植青竹,寓意长江同志孜孜以求的新闻事业和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陈列馆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馆内展陈分为少年时期、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红色报人、科技之光、长江滚滚等7大篇章,展出珍贵文物50余件、图片500余幅、文献资料2100余件、复制场景2个,生动再现了长江同志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
——二十世纪长江故里社会变迁馆。范长江故居旧宅,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串架镶板结构,小青瓦屋面,为典型的川南民居风貌。其建筑面积约530平方米,由1个序厅和16个陈列展厅组成,分为“乡土情”、“年代秀”两大部分,展示当时社会生活及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其中“乡土情”主题部分复原了长江同志当时的家庭场景并再现了那个时代川南乡村的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诗书耕读、祭祀节庆等;“年代秀”主题则展示了20世纪后期长江故里社会生活巨大、深刻和急骤的变迁历程。
——长江大课堂。外形似范长江的书架,馆名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题写。大课堂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馆内主题墙以堆叠的书籍造型为背景,地面是一条绵延的长江水,隐喻长江精神自有后来人。馆内介绍了范长江新闻奖的设立、变革及历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的资料和作品,充分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对长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长江新闻林。以“长江形象,新闻科普”为主题,占地约2万平方米,其入口处设立一大型石头景观小品,上面雕刻“范长江新闻林”。新闻林由来自全国20多家主要新闻媒体于2014年3月种植,如今,小树已成华盖,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在长江家乡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新闻广场。约2000平方米的弧形广场,2013年12月建成投入,是游客聚集的好场所,可同时容纳5000名游客观看文艺演出、娱乐休闲。同时站在广场上,也可以一览荷花池后的范长江故居,视野效果极佳。
——故居后花园。位于陈列馆后方,占地约18000平方米,配套有1座3A级旅游厕所,花园种植有柳树、香樟、楠木等25种花木,摆放有35组共100吨的景观石,并穿插有3000米的汀字青石板游步道、4个休息亭、2组廊架,为游客休闲游憩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4、大千园
大千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府之国”四川的东大门,以蔗糖闻名的“甜城”内江,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在灿若星辰的内江才俊中,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以其卓绝的才情而独步画坛、享誉世界,内江也因此以“大千故里”的美名享誉世界。
为纪念这位世界艺术大师,内江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修建了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内江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景区筹建工作。2009年,景区一期工程完工,占地280余亩的“大千园”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大千园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圆顶山,依山就势,吸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拥西林之神韵,抱沱江之风光。树木林立、荷叶密布。亭、台、廊、榭应有尽有。自然与人文的汇聚,历史与印记的重叠。参天的古木,清幽的园路,柔美的轮廓勾勒出一幅醉人的画卷。画卷背后的张大千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协调的建筑衬托出甜城最美的公园。
景区整合了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博物馆、张大千美术馆、张大千故居、西林古寺、鹭澜洞崖墓群、太白楼、西林古渡等景点,是一处以书画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为主题,涵盖了汉、唐、宋、明、清诸多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景区。
5、资中宁国寺
资中宁国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资中宁国寺始建于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称为“巴蜀第一禅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历史上新罗国(现韩国)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宁国寺集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在川内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但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为进一步弘扬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将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本,更好的向世人展示其恢宏的气势,为资中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资中县于2006年启动宁国寺修复工程,该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千万元。
初建:东汉建安五年始建,初名德纯寺。
兴盛:
唐代仍名德纯寺,武皇武则天赐名“菩提道场”。唐初禅宗分为以神秀为首的北派和以惠能为首的南派,智诜创建的保唐禅派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第—个将禅宗引入四川,因而宁国寺被后世奉为祖庙,又称“巴蜀第一禅林”。四位保唐禅派的祖师均出自唐朝,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教-事业作了重要的贡献,也是资中宁国寺最兴旺的时代;
宋代正式将德纯寺更名为宁国寺;北宋初年,宋太宗御笔亲书“芝草灵芝”悬挂于寺。
南宋初年,宁国寺依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秦桧为了-,收罗天下“祥瑞”,其中便有资中宁国寺的“芝草莲理”。
衰落
明朝明英宗天顺七年(公元1463)宁国寺重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进入四川后(约公元1644年),曾一把火将千年名刹宁国寺烧的干干净净。2007年再次重建以前的宁国寺基本保留的就是这个时期重建的寺庙结构布局。
由于明朝以后,由于资中禅宗文化的衰落,宁国寺影响力逐渐降低,宁国寺也随之逐渐衰落,上世纪40年代末此寺曾辟作农业中学,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此处设立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区专员公署,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量运动导致庙内文物大多毁坏;截止至今更因时代久远,风雨剥蚀,已经岌岌可危。
涅槃
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兴盛资中禅宗旅游,资中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宁国寺西蜀名刹的历史原貌,让千年古刹重现辉煌。2006年政府出资安置寺内原住村民,征用寺庙周围土地,修建进寺公路,绿化周围环境。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八大高僧之一、资中人释清德大和尚叶落归根,以82岁的高龄毅然而然地担起了全面修复宁国寺的重任。他集资八百余万元,将五重殿堂全面修复,并于2009年11月11日举行了宁国寺修复落成庆典和佛像开光法会。这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寺,将佛光四射,涅槃重生!
6、东兴老街
东兴老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兴老街位于沱江之滨,地处内江主城区内,交通便利。原建东兴老街、横街、三圣宫,属典型的清代建筑群,沿街为串架结构房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内江城市的发祥地。2010年,东兴区按“修旧如旧、传承历史文化、重现原始风貌”的原则进行改造。改造后的东兴老街全长250米,保持老街原街巷尺度和院落功能,保留茶肆、酒馆、川剧座唱等传统商业形态,是目前内江城区唯一条展现内江历史文化缩景的老街,与老街毗邻的凤窝街、农校街在风貌改造后以特色餐饮、土特产品、特色旅游商品等业态为主,充分体现东兴区的历史文化和古街、古镇特色。老街戏楼作为川剧灵魂的载体,定期有川剧团精彩表演。景区新建有“力之帮”、“帆之魂”、“甘之如饴”三大文化广场,展示东兴区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并通过景观雕塑、大千印章墙、荷花雕塑等设施展示东兴区特有的大千文化、长江文化和丈雪文化;端午庙会、消夏啤酒节等节庆活动让老街成为游客欢聚场所,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中寻求别样生活,体味川南民居风情生活。
景区等级:国家AAA级
交通状况:成渝高速/成渝高铁:1.成都(起点)-简阳-资阳-资中-内江-东兴区-景区;2.重庆(起点)-永川-荣昌-隆昌-内江-东兴区-景区
必游景点:东兴老街、甜城湖、大佛寺
周边配套设施:游客中心1座,厕所2座,旅游导视系统设施完善,停车场1个
餐饮:老街映像、老码头喜宴、人民公社、大和火锅、彝族风等
住宿:锦里宾馆、中兴大酒店
购物:内江土特产店、卓尔百货等
详细地址:内江市东兴区东兴街道东兴老街
7、重龙山风景区
重龙山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重龙山景区占地86亩,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资中县城东北隅,属于城市规划区内,是国家AA级风景区,一山飞峙,登山一望,江山城景,历历可数。山上树木葱茏,郁郁苍苍,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区内保存有永庆寺、来鹤亭、文命诞敷牌楼、重龙阁、寿音阁等古建筑可供休憩,又有君子泉、北岩摩崖造像和唤鱼池等可供观赏,唐、宋以来,就是著名旅游胜地,具有质朴的自然风貌和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山形蜿蜒起伏,山势虎踞龙盘,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现集园林绿化、景点景观、历史文物、游乐玩耍、休闲健身、旅游观光、考察、度假、餐饮食宿、摄影照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景区集山、石、林、泉、景于一体,新建有游乐园、苗圃、望江亭、君子泉园林和五百罗汉堂等设施。景区内摩岩造像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君子泉和古北岩上两处间,共162龛,1600多身,造像罗列岩上龛窟相连,密如蜂房,根据龛旁题词,凿于唐、送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君子泉岩腹凹广,呈弧形展开,壁间有泉,旧时泉水地利,四季不绝,下有方池,泉水入池,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响声故名“灵岩泉韵”,俗称“滴水弹琴”,是古资州八景之一。
8、盐神庙
盐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人类盐业发展史上,盐业生产经营者纷纷就地营造各种庙宇或会馆,以炫耀郡邑,显示财富。世界因盐业而建的庙宇和会馆一万余处,但其名均以地名、历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盐业会馆首推原自贡西秦会馆,它主要由当时陕西商贾集资所建。内供关羽神位,故称陕西庙或关帝庙。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庙宇之林,唯有罗泉镇建有盐神庙,她座落在子来桥东头的河东街,被誉为世界奇庙。
早在秦朝时期,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食盐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罗泉井的盐业开发,历汉、三国、南北朝、经唐、宋、元、明、清,在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发展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井已有盐井1515口。所产井盐于公元1925年获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
随着制盐业的蓬勃发展,罗泉井镇商贾聚集,马嘶驼鸣,逐步成为了今资中、威远、仁寿、井研和资阳等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盐商们,更是离不开盐业生产基地---罗泉井这块宝地,将食盐用船、骡马等运至成都、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和新疆等地销售;广大盐业生产经营者为了寻求精神寄托,祈祷神灵保佑,共槎盐业生产、经营、技术,筹资修建了盐神庙。正如盐神庙石刻记:“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沿西汉、晋、唐、宋、元、明至清同治时,井数已达一千二百余眼,盐区面积方圆二百零九方里;镇上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清代(雍正七年)在罗泉设资州分署,管理盐政。盐商们为祈祷保佑盐业发达,方便-,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筹资修建盐神庙。
在中国众多的盐神庙宇或会馆之林,几乎都以供关羽、火神李冰等神像为荣,但罗泉镇的盐神庙不但以盐神二字为庙宇署名,而且一反世间常规,主要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不但神像位置居后,而且塑像小,明显作为管仲的陪衬神像站在正殿两侧。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家等死后被人们尊为神,屡见不鲜。罗泉盐商们奉管仲为神,也具有悠久的盐业历史渊源。春秋时期,颖上(颖水之滨)人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由具有生死之交的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在齐国大胆改革,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位居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国)之首奠定了基础。
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0。“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笑,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分开”(见《续文通考》)。管仲《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
清王朝与历代君王一样,十分重视盐业和盐税。曾在罗泉分州设盐官,专事管理盐业生产经营和盐税的课收。管仲不但是发展盐业的先驱者,而且在他的《正盐荚》中首次提出课收盐税的方法及标准,成为管理盐业的祖师爷。因此,盐神庙奉管仲为主神,既受统治者的青睐,又获盐商们的拥护,真是当之无愧。奇妙的是,盐神庙在管仲神像侧只有上联:壮志酬齐桓,首创盐荚历古今。虽然历代墨客骚人都欲一试手笔,但下联的位置却是一片空白,尚待文坛高手以应下联。
管仲左侧身后的关羽神像,一是为宣扬关羽的忠君思想,有意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二是敬重和尊崇关羽情谊重于泰山,以供朝拜者效仿。恰如关羽神像两侧的对联云:匹马释黄忠,仁义公心垂宇宙;单刀惊鲁肃,英雄浩气壮山河。
管仲右侧身后的火神神像,其寓意为盐井下取出的卤水,只有在火神的保佑下,烈火熊熊燃烧,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使水汽化,盐结晶,才能得到井盐。正如火神神像两侧的对联云:火燃似电惊天地,炮响如雷镇乾坤。
火神的楹联,高度概括了火在制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羽的楹联,寓意在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以仁义为重,当从礼信为本。因此,关羽和火神,陪管仲同为盐神,享受人间烟火,是理所当然的事。
盐神庙由罗泉镇盐业主钟氏出面筹资18000两白银,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造于子来桥东隅,占地1964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罗泉井盐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后,明国政府拨白银200两,官制走铜金粉字“盐神庙”大匾一块;全国解放后盐神庙的神像被毁,庙产几易其主,庙体受损严重。今罗泉政府、县文物管理所重新投资修复,专供游客鉴赏。
盐神庙沿袭我古代建筑的传统方式布局建造,采用沿轴线南北方向纵深发展,在长达52米的地基中轴线上,对称布置主要殿宇、厅堂、环廓、楼阁,庙门临街,其余三面或与邻近街房相接,或同居民宿舍相连,形成与古街浑然一体,院落错综别致的独特群体。显示出盐神庙的威严庄重,两侧各有一个150平方米的临街店铺,左铺是盐商现货交易处,右铺是盐商品茶谈天之地。
盐神庙是一个四合大院,周围除正殿外,几乎都是一楼一底的竹木建筑物;中间是宽敞的露天坝,面积305平方米。门内楼顶是戏楼,共132平方米,由八根浑圆硕大的木柱托起楼顶;两侧店铺的木楼各有五间小屋,专供演员休息之用。由露天坝东西两侧扶环廊,经店铺的木楼回廊可至戏楼。戏楼主要是供戏班唱戏,罗泉人特别是罗泉盐商们坐在露天坝,或环廊上,或露天坝后面的石阶上观摩戏剧。露天坝后面是13级石阶,缓缓而上,可直登正殿。
正殿座落在盐神庙最高处,均布着四根金龙缠绕的大木柱,管仲、关羽和火神的神像就巧妙的供奉在四根龙柱的正中央;天花板用100个方格的优质白木镶嵌而就,每个方格内或雕塑名山悠景,或雕塑戏曲故事,或雕塑民间传说,或雕塑乡土风俗,美妙之极,令人心旷神怡。正殿两侧,均可通过一道小门,分别来到一个小天井,天井四周,各有一间小屋,以供盐神庙管事及贵宾下榻。正殿的两面山墙上,分别有一幅石膏雕像和宝剑图案,盐神庙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内部设置、排放水位置、大小门的方位等均隐藏于此两幅图案之中,不是内行,极难识破图中玄妙。
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或双龙戏珠、或金凰嬉凤,均雕就画成;庙堂或木楼花窗,或梁架纵横,皆鬼斧神工。庙顶琉璃黄瓦与长桶绿瓦相间成趣,每当晴日,阳光普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正殿屋顶是全庙的精华处,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正殿屋顶主脊长42米,中点有个直径为8分米的琉璃陶瓷宝葫芦,主脊上缠绕着4条各10米长的彩色巨龙,居中两条彩龙昂首伸须,双眼圆睁,张口如盆窜向宝葫芦;居后的两条彩龙,龙头分别伸向南北方,并分别与抢宝葫芦的二龙相互缠绕,粗壮鼓实的龙体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栩栩如生的群龙嬉戏“抢宝”图。主脊的正面,翘角点点密布,每个翘角上挂有一个响铃铛,一夜风吹,铃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人的乐曲,吸引着屋脊上众多形态各异的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倾听,整个庙顶好似善兽益鸟的乐园,犹如群鸟众兽闹春的天堂。
雄奇瑰丽,世界稀少的盐神庙,历经了100多年的风吹雨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她作为艺术欣赏、社会发展和盐业兴衰的产物,对于研究清代的政治、社会、经济、井盐技术、艺术文化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盐神庙,其世界独特的艺术风格处处缭人眼目,动人情怀,其世界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时时引人暇思,催人奋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必将闪耀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9、资中永庆寺
资中永庆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庆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东北隅重龙山上。地处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为宗教活动及游览场所。永庆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续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庆时多次培修。
寺前有石牌坊,上为“重龙古迹”,两旁有联曰:“双鹤横江,缅仙吏遗踪,百尺楼头寻鹤架;重龙绕郭,踵名贤旧址,三台渡口望龙门。”牌坊背面上 书“西蜀名刹”。两旁有联曰:“倚汉凌云,洵是西方法界;闻掬水,分明胜地曹溪。”
牌坊后是“文命诞敷”牌楼,其后是永庆寺天王殿,殿后有重檐八角亭楼。传为宋代修的“来鹤亭”,亭后建有普陀殿。殿后有大旱不竭的“天池”。天池后是大雄宝殿,右侧有月池。
典故
万丈青山插太空,楼台妆点梵王宫。昂霄鸳岭徜徉处,如带珠江指顾中。这是明四川按察使杨舜原题的一首咏资中重龙山诗。诗中的梵王宫指的就是山顶古寺一一永庆寺。全诗虽只二十八字,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重龙山和永庆寺的胜景。
历史
永庆寺 「西蜀名刹」,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重龙山上。明代悟云禅师即在此讲经说法,时香火鼎盛。而据史料记载,唐代即建寺于山,现永庆寺复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寺名「永庆寺」匾额,清俊挺拔,由清定法师手书。
文革期间,寺中佛像殿堂,匾额楹联,佛教经典,毁坏殆尽。文革后,永庆寺劫后重生,一九九一年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三年,永庆寺被批准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资中县政府礼请内江圣水寺智常法师就任永庆寺住持。
现为四川省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
特色
全寺总体格局呈直线,天王殿、来鹤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和罗汉堂居中轴线上,两侧有钟楼、鼓楼、客堂、斋堂、文丈室和寮房。殿廊之间,点缀以名家书画。寺中「天池」,为县城至高处,池水澄澈见底。圆通宝殿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栩栩如生。罗汉堂是近年新建的,也是成渝中线唯一的一座五百罗汉堂。
该寺座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9平方米。由山门石坊、天王殿、来鹤亭、普陀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等组成。其中《文命诞敷》木牌坊是辛亥革命中“杀端方”的现存唯一历史见证。而寺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则设计协调、装修尺寸得体、图案精美、雕刻精细、特别是屋面设计颇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的风格,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位于寺中的来鹤亭精巧典雅、重檐八角,据说古时重龙山古柏苍松,郁郁青青,经常有白鹤飞来栖息、遨游,故以“来鹤”名亭。清高培谷来资州主政,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扩亭为园,并撰《来鹤园记》以记之,并由四川著名书法家包汝谐书碑。
永庆寺寺前有巍峨壮观的“重龙古迹”坊,寺中有着传奇故事的天池和各式精美的建筑,寺后有内城墙、明“玉虚宫”石坊,东侧稍低处有来鹤园,亭廊小榭,构成了融寺庙与园林于一炉的古朴、幽静、开阔的人文景观。永庆寺历来香火鼎盛,高僧辈出,以“西蜀名刹”著称于世,吸引众多的信徒前来烧香拜佛。永庆寺及木牌坊是资中重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10、内江王家祠堂
内江王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由山门、正厅、戏台、左右厅、东西厢房、青石院坝组成。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山门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式门罩建筑,上 书“王氏祠”;正厅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厅前为五级阶梯式踏道;正厅屋顶脊饰为两条直径约0.3米粗、相向对峙的龙,双龙之间是一座用青石雕刻、高约2米的六角形宝塔,塔座为莲花,塔身雕龙刻凤,造型精巧。戏台为斗拱木结构,雀替、台沿上有大量镂空或深浮雕人物、龙兽、花饰等图案。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其飞檐、脊饰、封火墙、石刻、木雕、塑像保存完好,代表了清朝中期精湛的建筑艺术水平。
古韵盎然的山门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式门罩建筑,门罩宽8米,高约8米,最上层飞檐翘角的顶以及整个正面均为青石雕刻而成。正中石刻楷书“王氏祠”,左右为石刻对联,上联“顾予蒸尝春秋匪懈”,下联“绥我眉寿福禄来崇” ,中为横联“奉先思孝”。大门宽1.6米,高2.4米,门楣上方为精美的深浮雕花纹石刻,下方倒悬一对乖巧的石狮,造型独特,令人称奇。大门左右分别立有两座抱鼓,鼓上石狮已毁。立柱间石碑上记载有“王氏修祠堂序”、“王氏宗祠落成五言长律二十四韵得王字”。走近这座建筑精美的祠堂,无不被它气势非凡的牌坊式山门石门罩所震
山门后是戏台,戏台为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面阔9.2米,通高9米,进深6米,面朝正厅,宝顶上屋角高挑,轻盈飞扬,楼台底离地面2.2米左右,厚度为0.6米,长度约0.8米的木制台沿,斗拱、雀替、斜撑等布满雕刻的人物、龙兽、花饰等,图案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龙兽活灵活显,花饰含苞欲放,处处展示着古人精湛的工艺。
步入戏台后是 200余平方米的青石院坝。站在院坝翘首眺望,四周古朴典雅的正厅、厢房、戏台,祠堂当年的兴旺和辉煌仍隐隐可见。穿越院坝便是古色古香的正厅了,正厅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阶梯式踏道五级。正厅屋脊饰为两条相向对峙的龙,两条龙之间是一座用青花瓷镶嵌高2米的六角形宝塔,其座形似莲花,造型精巧。正厅风火墙翼角飞翘、飘逸,雄伟壮观。左右厢房10间,面阔40米,进深5米,厢房脊饰浮雕灰塑一老者、一金童一玉女,老者面目慈祥,宽衣束带,金童机灵,玉女灵巧。无不寄托着王氏后人对家族人丁兴旺、长寿安康的美好愿望。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戏台后墙有一段石刻文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戏台进行了升高重建。解放前夕,祠堂里办有私塾,也有川剧演出。解放后,祠堂成为柏龙乡乡公所办公地点,1952年改为“柏龙小学”。“文革”初期,村民为了保护祠堂,用泥浆和石灰膏对山门上的石刻进行填充,但后因一个派性组织住在里面,导致部分木雕损毁。1997年学校关闭后,镇政府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祠堂因建筑、石刻、木雕、塑像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于2007年6月成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初,上级主管部门对祠堂的部分建筑进行了维修。